两个少年爱集邮 垃圾桶时代革命

两个少年爱集邮 垃圾桶时代革命

国际时评-中国·2020-12-23 13:03

余仁生招聘啦!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优,快点来申请!
年底花红&员工津贴,鼎泰丰高薪诚聘多个岗位

香港垃圾桶以数量多而见称,2014年高峰期多达42,000个,即每172人便有一个垃圾桶,足足比韩国首尔高出十倍。我们每走几步就有一个垃圾桶,大家知道它们的分别吗?

两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锺昊义(Louis)及许焕章(Tom),年纪轻轻却对垃圾桶情有独锺,更开了一个IG账户,记录香港不同特色的垃圾桶。大家应该感到好奇,垃圾桶到底有甚么魅力?这要从Louis的童年开始说起……

小时候,Louis在回家路上总会遇到一个紫色垃圾桶,无论是与妈妈牵手上学,还是长大要自己上学的日子,这个垃圾桶也一直陪伴他,“我觉得它是我小时候的一个同伴。”日见夜见,令他对垃圾桶产生了感情,长大后看到任何垃圾桶也要拍照留念,虽然有时候会引来路人奇异的目光,但他却持之以恒。后来大学设计系同学Tom更提议二人的毕业功课以垃圾桶为题目。功课完成了,对垃圾桶的热情倍增,更计划推出一本垃圾桶相集。

香港的动物型垃圾桶,只剩下海豚与青蛙。

马头围邨青蛙垃圾桶已少见了。

桶口改小 配合徵费政策

现时,大家最常见的是橙色垃圾桶,俗称“刘江华”。设计上有别于最早期的铁制垃圾桶,物料选用玻璃纤维,除了价钱便宜,圆桶形设计也可以避免行人撞到而受伤。不过原来橙色垃圾桶也有不同款式,旧版的垃圾桶口大小是370mm×190mm,2016年为配合政府构思的垃圾徵费政策,垃圾桶也推出新版,把垃圾桶口改小成230mm×150mm。Tom表示,将桶口尺寸改小是政府为了防止有人为避徵费而将大型垃圾抛到公共垃圾桶内,同时亦希望减低行人制造垃圾的意欲。

现存的公共垃圾桶不只有橙色,还有黄色及绿色。颜色的分别代表它们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一个小小的垃圾桶也有分党派!现时两万多个公共垃圾桶中,数量最多的是属于食环署的橙色垃圾桶,主要摆放在街道上;绿色及黄色垃圾桶是属于康文署。Louis表示黄色垃圾桶主要摆放于公园及球场外围,绿色垃圾桶则主要摆放在球场、公园及沙滩内。

虽然三款垃圾桶看来只有颜色之分,但也有另一个明显的分别,就是烟灰缸。2007年,政府扩大禁烟范围至食肆、酒吧、公园、扶手电梯及室内公共地方,康文署辖下的垃圾桶自此不设烟灰缸。不过记者所见,不少黄及绿色垃圾桶的顶部都有被烟蒂画花的痕迹。

2019年年尾开始,大家都不时遇到一个问题,垃圾桶究竟去哪里?特别在油尖旺地区,昔日满街垃圾桶的光景不再。Louis表示,政府称基于公众安全理由,收起了部份垃圾桶,同时也在某些地区换了胶袋垃圾桶,防止有人毁坏。不过这款垃圾桶劣评如潮,Tom也表示胶袋造型的设计比圆桶型差,垃圾桶盖一直打开,“当有风吹过来,垃圾桶里的纸巾就会吹出来。而且胶袋下面没有承托,如果有玻璃或尖锐物件就会弄穿胶袋,流出液体,如小食的豉油汁或辣椒油,影响市容。”虽然人人都大弹这款垃圾桶,不过它亦有优点,因为旧式圆桶形垃圾桶是两层设计,每个重近18磅,当清洁工收集垃圾时都要先拿起外层,每次收集都很吃力。相对下胶袋垃圾桶设计只有上盖,重量较轻,容易收集垃圾。

除了绿色垃圾桶,某些公共游乐场有不同设计的垃圾桶,以配合环境。

旧式公共屋邨的垃圾桶是方形侧抛型设计。

陪着Louis成长、已绝种的紫色垃圾桶。

胶袋垃圾桶的上盖一直打开,桶内垃圾很易吹走。

城市必备 胶袋版助反恐

很多人也以为胶袋垃圾桶是香港政府自创,其实是购自英国公司,而且很多城市如巴黎、伦敦及台北都曾于车站、机场或大型场馆使用,更标明高安全性,所以也被称为反恐垃圾桶。Tom分享说,日本车站会使用这类垃圾桶,因东京在1995年发生沙林毒气事件,暴徒把毒气弹投入地铁站的垃圾桶内,“自此日本政府就尽可能回收公共垃圾桶,避免再发生同样事件,但有些地方不能避免要摆放,例如新干线站及车站等,那些垃圾桶就变成了透明设计,方便大家看到垃圾桶里有甚么可疑物品可以立即报案。”大家最怀念的动物垃圾桶亦来自英国,主要出现在康文署公园或屋邨范围内,如马头围邨的青蛙、海豚垃圾桶,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垃圾桶其实与时代紧扣,当香港发生一些事,垃圾桶的设计也会因此而改变。”Louis说。香港第一个公共垃圾桶在1948年出现,因当时霍乱肆虐,政府意识到公共垃圾桶的重要性,于是在街上放置铁制的四脚箱型垃圾桶,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当年的垃圾桶叫“废纸箱”,现时称为“废屑箱”,不是垃圾桶。到七十年代,为大力改善公共卫生,港英政府决定实行清洁香港运动,因此大增垃圾桶数量。Louis说:“当时的清洁香港运动重点不只是禁止乱抛垃圾,也包含宣传家里有洞要填补、防治老鼠及在家里要打扫卫生等。”

当年的清洁香港运动同时催生不少家喻户晓的吉祥物,不过第一只吉祥物并不是大家熟识的垃圾虫,而是平安小姐。Louis说:“第一代是平安小姐,之后才到我们比较认识的垃圾虫。但其实垃圾虫也有个拍档,就是清洁小姐,不过这就比较少人知道。之后更推出了清洁龙家庭,一直到现在才有清洁龙阿德。”

政府规定每个垃圾桶的距离约六十米,但图中一眼已见三个垃圾桶。

九十年代以前,公共垃圾桶也是铁箱型的。

黄色垃圾桶属康文署,主要摆放于公园及球场外。

日本车站的胶袋垃圾桶,方便看清内里的垃圾。

清洁龙及清洁龙阿德(右)。

平安小姐(图左)及垃圾虫。

七十年代的清洁小姐,专门对付垃圾虫。

投篮围炉 拾荒者的宝藏

第二代的垃圾桶就是当年市政局推出的紫色圆桶形垃圾桶,因为香港常有台风,第一代铁箱垃圾桶被吹走时容易损毁,甚至伤人,所以设计就改成圆桶形版,桶身还有个大市政局标志。但随着市政局解散,这款垃圾桶已绝版,后来更换成橙色,即现时的垃圾桶。

为甚么换成热闹喜庆的橙色?Tom表示:“有说是因为要庆祝2008年北京奥运的马术项目在香港举行,但这一直都是传闻。”

Louis认为垃圾桶陪伴了香港人成长,更觉得垃圾桶背后所发生的事都是很有趣的文化。“我们小时候的玩意是把垃圾桶当成框,把垃圾抛进去;长大后又会有烟民围着垃圾桶,俗称打边炉;再老一点,我们会看到有些老人家在垃圾桶旁边拾荒。所以垃圾桶旁真的看到不同年纪人士的生活。”垃圾桶默默地变成我们城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不过随着时代文明进步、自律与环保意识提高,垃圾桶会不会有消失的一天呢?Tom表示,他也希望垃圾减少,城市里再没有垃圾桶。Louis则认为,虽然垃圾桶的存在与改变都由政府决定,但至少他们正在记录垃圾桶的模样,他朝成为历史,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Last modified onFriday, 13 November 2020 11:11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