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中药解读:气与气病,气虚、气滞、气逆,补气、行气、降气
在祖国医学的古典文献中, 常以气血的理论, 解释人体的机能、发病原理、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直延用至今。气的概念, 不仅反映在祖国医学中, 同时, 也是我国古代哲学内容之一。祖国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哲学思想影响很深。今天我们要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 因此正确理解气的概念、气的生成、气的生理病理以及气病的治法, 为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气的本质, 这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气的概忿
“ 气” 的概念中, 包含着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哲学观点, 也是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之一。总的来说, 气是一种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是联系和维持人体一切组织器官的营养以及进行正常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如庄子说: “ 人之生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张景岳说: “ 夫生化之道, 以气为本, 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 … , 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 人之有生, 全赖此气。”
气的名称在中医典籍里可说触目皆是,如大气、真气、原气、宗气、营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等等, 名目虽多, 但统称为气, 只是由于气的生化过程、分布范围和功能作用有所不同, 所以名称也就不同,人身之中内如五脏六腑, 外至四肢百骸, 凡经络所到之处, 即有气的存在, 也就是有气化作用。如真气, 《灵枢· 刺节真邪篇》说: “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结合而成, 充养全身, 是诸气的根本。脾胃之气是指对钦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而言。又如气在表者曰卫气, 气在里者曰营气, 气在胸中者日宗气… … 。
二、气的生理病理
1.气的生理人的生命发生发展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这是对气的生理总的认讽, 如要作比较详尽的分析, 应对不同名称之气加以认识。
气的来源主要靠后天脾胃的气化功能,水谷之气与肺纳之天气相合而成真气, 这是诸气的根本, 通过经络运行濡养周身, 正如《灵枢· 刺节真邪篇》所说: “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那么脾胃之气的功能己很明确, 李东垣说: “ 盖胃为水谷之海, 欲食入胃, 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 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己而下输膀肤, 行秋冬之令, 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 乃浊阴为地者也。” 说明胃气功能主降, 使水液糟粕等向下转送到肠;脾气功能主升, 把水谷之气上输到肺, 肺主肃降, 以转输精微, 通调水道; 肺又司呼吸, 天地之大气全赖肺呼吸而来, 清代薛生白说: “ 肺主气, 气调则脏腑营卫, 无所不治, 故日治节出焉。” 说明人身的气是由肺主宰的, 肺气为诸气的枢纽。另外尚有肾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 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 … … 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 ·一丈夫八岁, 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写;… … 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 … 五八肾气衰, 发坠齿搞… … 。” 这里讲的肾气, 是案受于先天之精气, 由父精母血而成, 具有促使生长发育的作用。肾气充盛人就健康,长寿, 肾气不足就会发生早衰、夭亡。至于营卫之气, 《灵枢、卫气篇》说: “ 五脏者, 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 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其精气充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 外内相贯, 如环之无端。” 说明行于脉外之卫气, 行于脉中的营气, 两者在体内运动行是相随相贯, 合流不息的。对于营卫之气的功能, 亦早有论述, 《灵枢·本神篇》说: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腆理, 司开合者也。… … 是故血和, 则经脉流行, 营复阴阳, 筋骨颈强, 关节滑利矣, 卫气和, 则分肉解利, 皮肤调柔, 膝理致密矣。” 说明经脉是运动气血而营复阴阳( 包括脏腑、内外) , 起着濡养筋骨, 灵活关节等强健作用的, 即属于营, 行于经脉之外, 起着温煦肌肉, 充沛皮肤, 肥润腆理, 司汗液开合等作用的即属于卫。
总之人身气就是这样有升有降, 有往有复, 从而促进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灵枢、天年篇》说: “ 血气己和, 荣卫己通,五脏己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徜若气的运行紊乱, 就会出现病态。
2 . 气的病理
张景岳说: “ 气之在人, 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所以百病皆生于气, 《素问、举痛论篇》说: “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 热则气泄, 惊则气乱, 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以上为七情所伤, 内所因也。外感六淫病变中, 风伤气则疼痛, 寒伤气则战傈, 暑伤气则热闷, 湿伤气则肿满, 燥伤气则闭结。不内外因, 劳倦伤气则气少而短, 气少则身弱, 身弱则病生。总之, 致病的三因均可由伤气而发病。凡病之为虚为实, 为热为寒, 证情变化多端, 但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气机变化。
关于气的病证, 祖国医学早有记载,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 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肉筋脉。” 是说自然界中邪气, 侵袭了人, 就能伤害五脏, 欲食之或寒或热, 就会损害人的六腑; 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再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 五气所病, 心为嗯, 肺为软, 肝为语, 脾为谷, 肾为欠为嚏, 胃为气逆, 为秽, 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 膀胧不利为催, 不约为遗溺, 胆为怒是为五病。” 这段经文是讲五脏之气, 各有所病, 心气不舒则吸气, 肺气不肃则咳嗽; 肝气不散则多言, 脾气不运则吞酸, 肾气不足则阿欠, 喷嚏; 胃气不降则上逆, 甚则呢逆, 有恐惧感, 大肠小肠有病则泄泻, 下焦分利失职,水液泛溢于皮肤, 则为水肿, 膀耽之气不化, 则小便不通, 其不能约束, 则为遗尿;胆病则易发怒, 这是五脏六腑之病。又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 “ 黄帝问曰: 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帝曰: 虚实何如? 歧伯曰: 气虚者,肺虚也; 气逆者, 足寒也。” 肺主气, 气虚的, 正不胜邪, 是属于肺脏先虚, 气逆的,上实下虚, 两足必寒。清代李用粹云: “ 气之为病, 生痰动火, 升降无穷, 播灼中外,稽留血液, 为积为聚, 为肿为毒, 为疮为疡,为呕为咳, 为痞塞为关格, 为胀满, 为喘呼, 为淋沥为便闭, 为胸胁胀痛, 为周身刺痛, 久则凝结不散, 或为梅核, 窒碍于咽喉之间, 咯峨不下, 或为积块, 攻冲于心腹之内, 飞则痛绝。” 说明气的病证表现多种多样, 极为复杂。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 对气的病症认识逐渐加深, 并逐渐系统化, 目前认为气的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滞和气逆三方面:
( 1 ) 气虚
“ 精气夺则虚。” 是指全身或某一内脏出现机能减退的病象, 常见于慢性病人, 年署体弱, 急性病恢复期, 失血, 产后, 术后燕况。临床主要表现呼吸气短, 动则气语声低微, 疲倦无力, 自汗, 钦食不肠呜便塘, 面色缸白, 舌淡苔薄白, 脉虚无力。心气虚则心悸, 气短; 肺气虚则呼吸无力, 脾胃气虚则消化不良, 纳呆, 腹胀, 呕恶, 便澹; 肾气虚则遗精遗尿; 卫气虚则自汗恶风易外感; 胆气虚则胆怯易惊。
若中气下陷则大便澹薄, 久泄( 痢) 不止,便血不止, 月经不止, 腰腹坠胀或脱肛, 子宫下垂, 带下不止, 肾下垂, 胃下垂… … 若胸中大气下陷, 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 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 危在顷刻。
( 2 ) 气滞
气血冲和, 百病不生, 一有佛郁, 百病皆生, 郁滞即当升不升, 当降不降, 当变化不得变化。心郁则昏昧健忘多肝郁则胁胀暖气, 脾郁则中满不食; 肺郁则干咳无痰; 肾郁则腰胀淋浊, 不能久立; 胆郁口苦哺热,征忡不宁。
气之当降不降而致病。《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张景岳说: “ 致扼之由, 总由气逆。” 《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说: “ 肺为气之主, 诸气上逆于肺则呢而咳。” 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暖气呢逆: 肺气上逆则咳嗽, 喘息, 肝气上逆则发奔豚。
三、气病的治法与方药气病包括气虚、气滞、气逆三方面, 在治疗上气虚宜补气, 气滞宜行气, 气逆宜降气。气虚在临床上又有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虚血痰、中气下陷等的区别, 故补气法包括补心气法、补肺气法、补脾气法、补肾气法、补气养血法、补气摄血法、补气活血法、补气升阳法等。气滞在临床上又有脾胃气滞、肝郁气滞、气滞血鑫, 气滞水停, 痰气郁滞的不同, 行气活血法、行气利水法、行气化痰法。气逆在临床上分为胃气上逆、肺气上逆, 故降气法包括降肺气法、降胃气法、降肝气法。
下面分别介绍:
( 一) 补气法
1、补肺气法是用具有补益肺气作用的药物为主, 治疗因劳伤过度或久咳伤气而致肺气虚弱症。方如补肺汤, 生脉散。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蛤蚧、冬虫草等。
2、补心气法用具有补益心气作用的药物为主, 治疗因思虑过度等耗伤心气而致心气不足证。方如养心汤, 炙甘草汤。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甘草, 重者用人参。
3. 补脾气法用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药物为主, 治疗因素体气虚或因病久耗伤脾胃之气而致中气不足证。四君子为其代表方,其它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签白术散等方均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炙甘草、大枣等。
4. 补肾气法用具有固摄肾气和补肾纳气作用的药物为主, 治疗因久病体虚, 肾气亏耗或过劳伤肾、肾气亏损而致肾失封藏固摄之权及肾失摄纳之权的肾气不固证和肾不纳气证。缩泉丸及金锁固精丸为肾气不固证之代表方, 常用药物有益智仁、桑螵鞘、复盆子、芡实等; 肾不纳气的代表方为人参胡桃汤, 常用药物有胡桃、蛤蚧、补骨脂等。
5. 补气养血法是以补气药与养血药并用治疗因病后失调或久病失治或失血过多所致的气血两虚证。代表方为八珍汤。补血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阿胶、白芍、首乌、枸杞子等。另有补气生血法, 是重用补气药以生血, 治疗气血两虚证。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须得阳气的温热, 即所谓“ 阳生阴长” 的道理。方如当归补血汤, 重用黄芪补气以生血, 气壮则血旺。
6. 补气摄血法以补脾气药为主, 益气以摄血治疗脾不统血之证。方如归脾汤、举元煎。
7. 补气活血法以补气药为主加活血药, 治疗因阳气不足而形成的血络奈滞, 为虚中挟实之证。典型方例为补阳还伍汤, 重用补气药黄芪, 加入活血通经之药。
8. 补气升阳法分为升提中气法及升提宗气法。升提中气法是运用补气健脾药与升阳举陷药并用, 以治气虚下陷之证。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等。升提宗气法是用具有升气、补气作用药物为主治疗胸中大气下陷而引起的诸证,升陷汤为代表方。补气升阳常用药物有黄芪、升麻、柴胡等。
补气
( 二) 行气法
1 . 行气导滞法运用具有行气导滞作用的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气滞或肠胃积滞或气郁痰凝为病的方法。方如厚朴温中汤、木香槟榔丸、复方大承气汤、粘连缓解汤等。常用药物有陈皮、腹皮、砂仁、积实、厚朴、木香、槟榔等。
2 . 疏肝理气法运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为主而组成, 治疗因情志不畅, 郁怒拐肝疏泄无权而致肝气郁结证, 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栋子、元胡、白芍、权壳等。
3 . 行气活血法以行气药和活血药并用, 治疗气滞与血疾并见之证。方如金铃子散、乌药汤、丹参钦等。常用药物有川芎、香附、郁金、元胡、降香、姜黄、三棱、莪术等。
4. 行气利水法以行气和利水药并用,治疗水肿与气滞并见之证, 如治疗脾虚受湿、气滞水停而致水肿的五皮饮为典型代表方。陈皮、腹皮均为行气利水之药, 配以其它健脾药物, 使气滞水停之证得以解除。
5. 行气化痰法以行气开郁和化痰药并用治疗因气机郁结、脾胃宣降失常, 痰涎凝聚而致痰气并病之证。半夏厚朴汤, 瓜娄轰白白酒汤为代表方。治疗痰气交阻而致梅气核及痰阻气机而致胸痒证。
中药
( 三) 降气法
1 .降肺气法运用具有降气平喘作用的药物为主治疗肺气上逆而引起的喘咳证。由于引起肺气上逆的原因很多, 故临床表现兼证较多, 专门降肺的方例几乎没有, 常用代表方为治疗痰雍于肺, 肺气不降、肾不纳气的上盛下虚证的苏子降气汤及治疗风寒束肺, 痰热内蕴而致哮喘证的定喘汤。常用降肺气药物有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等。
2 . 降胃气法运用具有降胃气作用的药物为主治疗胃气上逆之证。胃气上逆之证有寒热之分, 虚实之异, 因此治则不同, 如胃寒呕吐宜莫萸、丁香等温中降逆药与姜、桂同用; 热证呕吐宜竹茹、赭石等清热降逆药与芩、连配伍; 虚证宜配伍人参、甘草, 呕逆宜选用柿蒂等: 痰湿犯胃致胃气上逆则需用半夏、生姜为主药祛痰降逆。常用方有桔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小半夏汤等。
3 .降肝气法运用行气降气药治疗肝气上冲而致诸证。代表方为奔豚汤, 治疗因情志方面受到惊恐的刺激以致肝气郁结, 化热上冲, 其症状为阵发性, 如《金匾要略》所说: “ 奔豚病, 从少腹起, 上衡咽喉, 发作喘死, 复还止, 皆从惊恐得之。” 方中李根白皮为主专以下气,“ , 应当半夏生姜专下逆气,芍药、当归、川芍和血调肝, 合之疏解肝郁, 降其冲逆, 使肝气得疏, 冲逆之气得降, 奔豚病证得以治愈。
中药
另有张锡纯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列有寒降汤、温降汤、秘红丹、参赭镇气汤等方, 重用赭石等镇潜药以治吐妞、喘息等病, 亦有甚效, 在此不一一列举。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我们对祖国医学气与气病的学习和认识, 还刚刚开始, 认识浮浅, 好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深入探讨, 尤其是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祖国医学, 是实践中西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中西结合的方向, 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药学而努力奋斗!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医本草堂问诊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