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特教之路”!“哑父”陆振华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有一些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是不幸的,无法听到声音,无法说话,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玩耍交流。如果说这些残疾孩子是折翼的天使,那么特殊教育教师就是为他们插上翅膀的人。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障儿童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顾问陆振华的信念。1973年9月,就读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陆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举手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句誓言他坚守了半个世纪。
陆振华
满眼欣慰:从特殊学校走到工作岗位,亲手制作蛋糕送恩师
3月31日中午11点,71岁的陆振华刚与常熟市任阳中学校长沟通完筛查特殊需要学生的事情,还未来得及吃午饭的他,便又匆匆赶去一家特殊的“甜品店”——常熟市知行家残疾人服务社。在那里,有4位陆振华曾经的学生,如今在“知行家”里分别担任服务员和面点师,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来挣钱、生活。
“其实我在2012年就已经退休了,但心中始终放心不下那些孩子们,现在基本还是每天走访2至3所学校。不谦虚地说,在特殊教育工作方面,我算是比较有经验的。有孩子、家长需要我,那我就继续干,发挥我的余热。” 陆振华说。
“最近生意如何?有没有学做新款的甜点呀……”得知陆振华来了,“特殊”面点师越越(化名)从后厨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并用手语对陆振华说:“这是我最近新学会制作的蛋糕,我想把它与您分享。这是我努力工作的最好证明,感谢陆老师对我的培养和关心!” 陆振华熟练地比划着手语与越越交谈着,脸上挂满了笑容。对于陆振华来说,手语早已和说话一样,成为一种本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越越是听力障碍人士,在常熟特殊学校高中毕业后考进了南京特殊师范聋人大专班。大专毕业后,因为没能找到工作,陆振华便帮助她联系“知行家”残疾人服务部,学做面点,解决了就业问题。“我曾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面点师,如今我终于实现了,并把亲手做的蛋糕送给了陆老师。在这里我感到很快乐,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越越说。
来品尝甜品的顾客陆陆续续走进店内,越越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陆振华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看着“折翼天使”能够自食其力,眼神里满是欣慰。
“知行家是我们的融合教育实践基地,爱心企业和志愿者们为这些孩子提供技能培训,他们可以直接与顾客交流,获得工作经验。我看着他们从校园走到工作岗位,真正融入了社会,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陆振华说。
同住宿舍、一起打篮球、陪同晚自修……孩子们亲切的叫他“哑父”
“我有个习惯,做了事情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朋友圈是我的笔记本,记录我每天的工作,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让大家可以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多一些关心。”打开陆振华的朋友圈,行程安排清晰可见:走访琴川街道庞浜村,了解听力残疾人家庭申报低保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到常熟东南实验小学对特需学生进行专业评估;晚上七点,与市民朋友通过电台交流“关于孤独症儿童 ”的话题……简单的文字、照片,展现了陆振华忙碌而平凡的“每一天”。
特教老师与普通老师不同,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些智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不要说很难听到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甚至一声主动的称呼都是奢望。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从事这样一个职业,陆振华又是如何坚守了50年?
陆振华告诉记者,1973年他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时,主攻物理化学的他,被意外分配到正在筹建阶段的苏州地区昆山聋哑学校,就此踏入了特教行列。“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懂什么是特殊教育,什么是聋哑人的教育,该怎么教,我得先去向老师学习。”刚参加工作的陆振华,拜无锡市聋哑学校的聋人老师宋鹏程、谢放为师,向他们学习手语,自己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着经验。1976年,陆振华参与了常熟聋哑学校的创办工作。学校创立不久后,陆振华就担任了教导主任,后来又被任命为学校副校长。
工作期间,陆振华经常住在学校,很多时候与男同学同住一个宿舍,早晨与他们一起打篮球、早锻炼,让每一个孩子都融入到集体中来;晚上,陪同他们晚自修,辅导他们难于独立完成的作业;星期日,与他们共同劳动,实行勤工俭学,为他们解决生活费用。由于初期进校的聋童听不见或听不清话语,陆振华平时都用手语与他们交流,长久以往,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哑父”。
1982年的一天早上,学校里的一名老师告诉陆振华,有一位名叫韩伟的贫困聋哑学生没有来上学。陆振华立刻骑上自行车前往韩伟家中,可就在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那时候乡村里的路,都是一些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自行车根本没法骑。”陆振华挽起了裤腿,脱了鞋袜,撸起了袖子,扛上了自行车,一步一个坑地走到了韩伟的家。陆振华说:“这个学生的家庭比较困难,父母也不是很倾向再让孩子来上学。我当时就想着,这学不能不上,有困难我就帮忙一起解决。”从韩伟的家里出来,陆振华转头就奔向了当地村委会,请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为韩伟解决困难。经过多次的联系、协调,韩伟终于再次背起了书包,回到了常熟聋哑学校学习。陆振华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事,才让他越发坚定了这条“特教之路”。
“这学必须得上!”27年内为28名重残学生免费“上门送教”
在陆振华的特教生涯之中,有一件事,让他特别难忘。1994年9月的一天,来自张家港市塘桥镇的一位农民找到了陆振华,他儿子钱毅是一位聋人,22岁了还不会说话。陆振华了解情况后立即跟着这位父亲来到塘桥镇,为钱毅做了一个专业评估。由于其听力损失过大,年龄偏大,错过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当陆振华把这个结果告诉钱毅父亲时,对方原本满心的期待瞬间变为落寞。此情此景让陆振华大为感触,他当即决定,无偿为钱毅上门送教,并且为其制定了一个大龄聋人语言训练的三年计划。
从常熟市区到张家港市塘桥镇有40多里路,在此后3年里的每个星期日,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陆振华坚持不懈地乘公交车准时准点来到钱毅家中,对这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陆振华的耐心开导和精心训练下,钱毅慢慢地张开说话了,三年下来掌握词汇达到2000个,超过了国家三级康复标准,口语从打愣到比较流利,口齿从模煳到逐渐清晰,能和常人一样可以与人交流了。
在“上门送教”3年中,陆振华发现社会上类似钱毅这样的大龄残障孩子还有很多,大多因生活无法自理而放弃入学。“学生有困难,就帮助学生把困难解决,这学必须得上。”陆振华在完成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后,利用休息时间,为残障孩子免费送教。27年内,陆振华先后为28名重残学生上门送教,足迹遍布常熟以及周边县市,他还发动组建小桔灯送教服务队,带领全市98名教师为60多名重残儿童志愿送教上门。
探索“融合教育”之路!特殊儿童入学率从60%提高至100%
近年来,特教融合教育已成为苏州常熟特殊教育的一张名片,它帮助残疾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让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地去融入社会,让这些特殊人群平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无到有,再到全社会广泛参与,常熟融合教育探索之路的艰辛,唯有创始人陆振华才能了解。
多年从教过程中,陆振华观察到,残障儿童在农村普通小学毕业后,残障康复和文化学习都没有明显长进,不得不又到聋哑学校就读一年级,白白荒废了6年的学习时间。
2003年5月,陆振华向当地教育部门写下一份长长的报告,陈述建立特教管理机构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工作的建议。这份报告获得了常熟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就这样,全国首家特教管理机构——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于2004年2月成立,由陆振华担任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陆振华带领团队成员,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常熟各个乡镇、社区,不知疲倦地探索融合教育之路。初时,大多数人对此不理解,陆振华吃了无数的闭门羹,受到了不少冷嘲热讽,但他不气馁、不放弃,凭着真诚、奉献与担当,与各方人士沟通,和各个部门协调。
正是凭着这样一份执着,十多年来,从最初的3个特教班,到全市84所普通中小学资源教室全覆盖,常熟特殊儿童入学率从60%提高至100%。常熟融合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原创的“全日制”“半日制”“走班制”三种特教班办班模式让特殊孩子有了多元安置、自主选择的空间;“医教结合”“复式教学”“生涯规划”三种教学特色更是满足了特殊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2018年陆振华主持的课题《县域“特教班”融合教育运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省内外专家赞誉为融合教育“常熟模式”。
“教师要对每一位孩子负责任,要教好每一个孩子,他们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都愿意来帮助,都要有一种爱。”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50年如一日,陆振华开着他那辆“老爷车”,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推动融合教育不断发展的道路上。
回望来时路,陆振华说,自己只是坚持着“有难必帮、有残必助、有求必应”,时时处处为残疾学生着想,点点滴滴为残疾学生服务,完成让每一位残障儿童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他将不忘初心,不断前行,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创新常熟融合教育,赋予融合教育更丰富的时代发展内涵,使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受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徐珩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