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死群”里,有很多成员在探讨自杀方式和自杀攻略!
2018年,胡明45岁,儿子胡小天21岁。5月的一个傍晚,胡小天毫无征兆地失踪了。
胡明至今还记得,那天儿子离家之前特意喷了香水,胡明还跟儿子开玩笑:“男孩子搞得这么香啊。”
胡明以为儿子是出去约会或者见朋友,可没想到,这竟是父子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后胡小天就失联了,电话、微信、QQ,都没有任何消息,就连微信步数也一动不动。
警方最终在湖北武汉的一间出租屋里,发现了三个相约烧炭自杀的孩子,其中一个就是胡小天。
自杀前,三人还共同写下遗书:" 我是自愿的,和任何人无关,任何人不用承担责任。"
在武汉当地的殡仪馆,胡明抱着儿子冰冷的尸体骂骂咧咧地大哭。他想不通,自认家庭幸福,虽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衣食无忧,和谐安康,儿子自己经营着淘宝店铺,和女友一直关系融洽……他究竟为什么要自杀?
胡明开始一点一点学着使用QQ,登录儿子的账号,试图给自己一个理由。结果,儿子QQ里的各种信息让他后背发凉!
在胡小天生前经常登入的QQ群中,不少网友早就知道他的自杀计划。当胡明点亮了儿子的灰色头像,很快收到一些人的私信,问“怎么没有成功”。
甚至还有群友主动前来添加好友,表示想相约一起“走”。
面对眼前弹出的、与约死相关的消息框,和闻所未闻的字眼,胡明既震惊又恐惧。他一度不敢相信,“约死群”是真实存在的。
胡明努力地通过QQ追踪儿子生前的踪迹和言语,他惊讶地发现,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胡小天,其实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而他加入的这些QQ群里,聚集着一群不想活的人。他们来自这个国家的四面八方,在群里肆意宣泄着负面情绪,讨论着自杀方式,互相打气,相约自杀……如果在群里宣布自己将于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式自杀的消息,并不会得到群友暖心的询问,而会收获掌声和欢呼。
胡小天等3人的死亡,不但没有引起群内人的恻隐之心,反而成为一些人自杀计划的模板。
02
今天,当我们讨论着最近有什么新片上映,下班去哪里购物,什么地方又开了一家超好吃的餐馆……在世界上的某个隐秘的角落,一群人却在讨论着“我要死了,有没有人一起?”
听起来像恐怖故事,却真实地发生着。
到底是怎样天大的迈不过去的槛,让他们丧失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在儿子加入的约死群里,胡明跟很多人聊过,他总结出以下几类:“无知者、贫困者、感情受挫者、绝症患者、抑郁症患者,还有人是赌博、网贷欠钱的”。
有一个男孩,网贷欠款三万,他觉得那就是压死他的稻草。胡明劝他:“相信叔叔,三万,那就不叫钱。这个问题好解决,你先去找一份工作。”
还有一个孩子说:“我考了全班第一,爸妈要全级第一;我考了全级第一,他们要全校第一;我考了全校第一,他们又要我跟其他学校比。压力越来越大,感觉没有尽头。”
胡小天自杀的原因也渐渐浮出水面:书没读好,创业失败。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现在一年能赚几百万,而他每天在出租房里打理一间岌岌可危的淘宝店,对女友的承诺无法实现,体重却从130斤暴涨到170斤......
胡明有些崩溃:包括儿子在内,其实群里的很多人根本“没必要死”,他们需要的只是帮助!
胡明说,真正丧失全部希望决心自杀的人,往往会沉默地死去。而那些加了QQ群,“大张旗鼓”地告诉全世界自己要去死的孩子,被救回来的几率反而很高,因为他们是有求生欲望的,他们只是渴望被关注被关怀。
比如那个欠了三万块钱的孩子,在胡明的劝慰和帮助下暂时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后来真的找到一份工作,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而另外一个在山西大同烧炭的青年,胡明等人报警之后,被当地警方迅速找到。经过民警的批评教育,他也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其实群里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稍微有一个正向的引导,他们就会清醒过来。”
可是,“约死群”就像一个死神,揪住人们生活中的不顺,一步步将这些本可以走出逆境的人,推向死亡。
因为,这些群里的绝大部分人,在听到你抱怨生活中的不顺时,不是劝你挺过难关,而是劝你步入死亡。
03
去年11月,安徽安庆市36岁男子小方,因为身陷套路贷,欠款25万,最终选择在车里自杀。
而在警方及家人找到小方的那一刻,在他身边还发现了一名男性死者刘某,30多岁,江苏人,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两人正是通过一个“约死群”认识,并相约轻生。
随后,有媒体记者潜入多个约死群,发现与我们想象中的情况不同,这些群里的成员十分活跃,聊天内容触目惊心!
比如有人发布了自己想要轻生的念头,其他人不但不劝阻,反而出谋划策:跳楼、吃安眠药、烧炭、割腕……
成员们还经常探讨哪种自杀方式痛苦相对少一些,更有人直接上传自杀攻略!
不仅成员们互相约死,群主还会根据大家所在城市的距离,把较近的几个人配对,配对成功后让几个人私聊相约自杀。
有时,群主还会给这些约死成员配对一个绝症患者,这样会增加自杀成功的几率。
而对于那些想死不敢死的成员,约死群里甚至还有专人收费劝死,收费标准100到250块钱不等。
很多像小方一样的人,也许他们只是处于人生的低潮,觉得好像有点生无可恋,但并没有迫切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抱团取暖。
可是,一旦进入“约死群”,每天被负面情绪、自杀倾向、真实自杀事件包围,结果会如何?
那点可能不至于绝望到死亡的不顺心,会被无休止放大,轻生的想法会被不断怂恿和纵容。甚至,会有人为你详细讲述自杀的方式,直播自杀的过程,约定自杀的时间、地点,让你感觉获得了自杀的勇气。
据多方调查,在“约死群”中,20多岁的青年人占了大多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刚刚步入社会,缺乏应对社会的能力和经验,对人生的设计过于理想,接受不了任何打击。
他们并没有严重的抑郁症,也没有真的走投无路,只是暂时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约死群则告诉他们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办法——“一了百了”。
21岁的胡小天、36岁的小方,以及一条条年轻的生命,就被“约死群”裹挟着逐渐走向死亡。如果能得到一点正向规劝,他们原本可以走出自杀的阴霾。
写在最后
胡明后来成为了一个“潜伏”在约死群里的劝生者。
他与其他劝生者一起,在群里分享积极的格言语录、发红包、报警……一个一个劝慰那些声称要轻生的年轻人,因此多次被群主清理出群。
他也不断向警方举报,被封的约死群不下十余个。然而,这些群“封了又建”,源源不断地有人涌向死亡的大门。
胡明还劝过一个网名叫“疯癫狂人”的群主,据他自己所说,其手下控制着二十多个约死群。
胡明希望他能够解散手下所有的“约死群”。但对方却向他炫耀:“封了我三个群,没有关系。只要我不死,死群就不会死。”
曾经有记者在“约死群”里提问:既然这个群是自杀群,为什么群主还活着?
群内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有人跳出来回复:“此群的意义就是帮助犹豫不定的人坚定信念,勇于向死亡挑战。”
有心理学家指出,组织这类群的群主很有可能是出于一种畸形心理,觉得自己似乎能够主宰别人的生命。而群里的活跃分子大多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如果有人透露轻生的念头,他们就开始煽风点火,甚至提供相应的工具和方法。
这也导致了“约死群”屡禁不止——被人举报后封掉,然后成员们又会迅速聚集在新群中,就像烧不尽的野草。
“约死群”被曝光之后,有网友留言说,对付“约死群”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控制群主,避免他再建立新的群祸害他人,以儆效尤。
“大多数人都会有过自杀的念头,但都是一时冲动。不理智者会被群里的人怂恿,真的自杀。麻烦严查这些群!”
还有网友认为,腾讯作为平台应当承担起监管责任。
对此,腾讯方面回应称,已经对“自杀”、“自残”等关键词进行了屏蔽,同时将加强对此类QQ群的创建者和管理者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将永久封停涉事者的账号。对于在群内教唆他人进行自杀的行为,将向司法机关举报。
而对于那些不断涌入“约死群”里的年轻人,救他们,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生与死,有时候就是一线之间,往那边偏一下就推过去,往这边偏一下就拉回来了。对于自杀者来说,真正让他们走向深渊的,不是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而是最后时刻被推的那一把。
在他们犹豫不定的时候去劝说、安慰,让他们看到活下来的希望,明白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有可能,才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去做的!
或者,帮他们拨打 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每个人都能关注到身边那些陷入低谷的朋友,在他们迷茫绝望的时候拉一把;平台能够负起监管职责;警方能够将那些不断建“约死群”的害虫绳之以法……只有整个社会重视起“约死现象”,才能形成一股巨大且温暖的力量。
很多意图自杀的人,其实头顶还有一簇微弱的光。如果可以的话,请你打开窗,让阳光照进来,和这簇光融为一体,用光明驱散阴霾。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自杀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