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巨虫时代的虫子,蜈蚣体长2.6米,蚊子有食指长度
科趣视线·2019-10-10 09:19
人类老爱想自己害怕的东西,比如很多人天生就怕虫,于是科幻电影就爱用巨型昆虫为题材,打造人类大战巨型虫的故事。但若将电影映射到现实中,真的出现了巨型昆虫,相信世界上不再需要杀虫药,而是会多生产一些安眠药,既然无法面对那就选择逃避吧。
说起很多人天生就怕虫子,这个基因可能是远古留下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一个“巨虫时代”。
1880年,法国南部科芒特里,煤矿工人们挖出了一块巨型昆虫化石,后法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布隆尼亚特在仔细研究后将其命名为“巨脉蜻蜓”,1979年人们又发现了一块巨脉蜻蜓的化石,在更多更细致的研究之后,巨脉蜻蜓的历史被发掘出来了。
这种蜻蜓的翼展可达75厘米,是现代蜻蜓的6倍左右,它生活在距今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石炭纪也被认为是“巨虫时代”,在那个时代中,除了蜻蜓,千足虫可以长到1.55米,跟成人一般高,蜈蚣体长可达2.6米,蚊子也有食指长度,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生活在那个时代,别说害怕了,本人可能会当场昏厥。
这些巨型节肢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5000万年,而后在石炭纪末期开始灭绝,之后有过短时期的“复苏”,但是没有再恢复到以前的体长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地球上的昆虫已经和巨型不太沾边了,嵴椎动物都是体型越大越占优势,为什么昆虫反而倒退呢?
美国加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对于昆虫的进化提出了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氧气含量,一个是天敌。在石炭纪时期,地球氧气含量高达35%左右,如今地球氧气含量在21%左右,丰富的氧气含量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对于利用气门呼吸的大部分昆虫来说,高氧意味着生长旺盛,但也不是所有昆虫体型都和氧气浓度相关。
历史上昆虫体型最大的时期是地球氧气含量最高的时期,之后昆虫出现小型化趋势,在6000万年前,几乎是一个昆虫体型缩小的节点,也在这个节点上鸟类开始进化,或许是为了躲避天敌,再加上“缺氧”,让昆虫走上了小型化道路?
这条路放到目前来看,昆虫无疑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它们如今已经称霸陆地,应该不想再变大了,这对我们都好。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One-stop lifestyle app dedicated to making life in Singapore a breez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