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南京乌龙潭,品金陵文化墙
梁溪河·2023-02-09 15:18
乌龙潭公园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东麓,公园不大,风景却优美,潭岸亭台楼阁错落,花木挟疏,一派诗情画意,被誉为“西城之冠”。
公园北墙有面文化墙,全长约60余米,腾飞的乌龙身上以历史人物的特质展开画面,融入自然景物,徜徉其中遥想那一页页厚重的历史,信手捡拾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明珠,领略乌龙潭独特的人文魅力。
千百年来,乌龙潭先后汇集了方苞、颜真卿、曹雪芹、魏源、吴敬梓、袁枚、缪荃孙、薛时雨等名师大家,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如《海国图志》《随园诗话》等扛鼎之作,滋润了诸如《红楼梦》《儒林外史》《桃花扇》等名篇巨着。
天下放生池碑,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年),世称颜鲁公,曾任升州剌史,在乌龙潭辟过放生池,亲书《天下放生池碑名》。
三游乌龙潭记,谭元春(1586—1637年)明末着名文学家,为“竞陵派”创始人之一。居住在乌龙潭畔,着有《初游》、《再游》、《三游乌龙潭记》等。
藏书情缘,黄虞稷(1629—1691年)着名藏书家,嗜书成癖,博览群书,被藏书名家丁雄飞视为知己,约定每月互访,质问疑难,在书林传为美谈。
御赐教忠祠,方苞(1668—1749年)安徽桐城人,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古文要重“义法”,追求道与文并重。创建“桐城派”。归隐之后,在乌龙潭畔筑庐以居,教子课徒。
吟啸清凉山,吴敬梓(1701—1754年)清代着名小说家,在金陵生活二十一年,死后葬于清凉山北麓,所着《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着名的长篇讽刺小说。
少年初识愁滋味,曹雪芹(1715—1763年)乌龙潭一带曾是曹家花园。曹家被抄后冷眼观人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写作《石头记》。
随园话诗,袁枚(1716—1797年)乾隆期间,袁枚在清凉山余脉小仓山上建造随园。过往江南的文人学士,常会去随园一游,专程拜访袁枚,歌咏唱和。袁枚终老于随园。袁枚生前在《随园诗话》中,提到《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观园生活,主要原型出自南京的随园。
月夜巧对,魏源(1794—1857年)曾于金秋月夜与两江总督陶澍(杭州人)一同泛舟乌龙潭上,陶澍感慨道:“乌龙美景,秀色可餐!”魏源答:“有此妙处,可必西湖!”故乌龙潭遂得小西湖之美称,后人曾在湖上建“何必西湖”牌坊。魏源故居尚存于今龙蟠里。
薛庐课徒,南京最早的改良学校惜阴书院就选址在乌龙潭畔的龙蟠里。同治八年(1869年)惜阴书院聘请原杭州知府、晚清着名教育家薛时雨(1818—1885年)为山长,长达十六七年。薛时雨在惜阴书院时,常怀念故乡杭州,因他在杭州讲学时,受益弟子曾集资为他在西湖畔建造薛庐。光绪六年,南京的弟子们在乌龙畔为他建造了薛庐,以慰老师的乡思。
图书馆之父,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认识到要从“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启迪民智”入手,于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办法,开办面向社会的公共图书馆。由着名目录学家、藏书家缪荃孙(1844—1919年)主持,在惜阴书院旧址上筹建了江南图书馆。
品味乌龙潭公园文化墙,领略古都物华天宝俊彦辈出的人文魅力。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其他
One-stop lifestyle app dedicated to making life in Singapore a breez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