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和春卷,清明和晚春
纤夫说球·2019-04-01 18:14
清明至少涵盖了三个项目:用来谈恋爱的上巳节,用来扫墓的寒食节,用来踏春的清明节。宋流落至今,清明节成了“扫墓踏青搞促销”的农林工商综合性节日。
传统节日除了既定习俗外,都有自己标志性的食物:端午提熘粽子、中秋阖家切月饼、春节更是天南海北吃个通透。清明当然也不例外,各地区各有各的吃法。
上海人最擅做青团——用植物傍上糯米再裹上馅料。视觉上看绿得那么紧俏,透出春意;握在手里是沉甸甸颤巍巍的,平添一份安稳;嚼在口里的弹性是最后的负隅顽抗,咬出馅的那一刻便缴械投降。
袁枚有诗云:“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
除了青团,糯米+植物的搭配在大江南北各放异彩。
皖南,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择蒿叶,施以重锤去其苦涩留其青润。吃蒿子粑粑更像是对春天的仪式感,味蕾度过严寒迎来暖春,一股由内而外的粘稠包裹着全身,大自然的味道既狠厉又美好。
客家并非成形的民族,他们却有自己的饮食文化体系。“粄”是客家糯米小食大军的总番号,“清明粄”在春天独得恩宠,客家人相信鲜嫩的艾叶、鸡屎藤、白头翁、车前草能在雨季讨伐湿气。
再往南,厦门人的清明是一定离不开春卷的。
厚重与厦门并不搭边界,海风把一切吹得很薄。烙春卷皮是个手艺活儿,好手巧慧的贤惠女子才能做得圆乎。拳头大的面团缠在手上,不停旋转,面团随着手臂抖动却不抖落。腕间使力,分寸感很难掌控,出来的皮太厚了难免一嘴灰面本末倒置,太薄了便即刻“露馅”狼狈有加。只有韧劲和薄度不偏不倚,美味才会如约而至。
馅料在厦门并无过多讲究,都是寻常百姓家做菜后的边角余料——胡萝卜丝、笋子、海蛎、包菜、海苔。滋味交错,搭配随心。
厦门人常形容自己是:“酸甜加一点咸”,春卷也不例外。甜辣酱蘸一切的厦门人,完成前面的研磨细面八方汇聚后,摊甜辣酱则是最后灵魂的交互,口味会模煳,但灵魂一定不会。
江南的春天急促,极致的美味也是,时令总会倏忽而过。
清明留给我们的记忆里,美食穿插其中,晚春的夜,最难将息。
点个关注嗷!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节日
One-stop lifestyle app dedicated to making life in Singapore a breez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