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妙道/润与枯/邓宝剑

书之妙道/润与枯/邓宝剑

大公网-娱乐·2019-07-18 03:24

123搬家,效率高服务好,价格优无烦恼
新加坡买电影票怎样最方便?这里试试吧!

  润与枯说的是点画轮廓之中墨的含量,多则润,少则枯。点画产生润与枯的不同效果,与行笔时笔毫中墨液的含量有关,也与行笔时的速度、笔毫与纸张的摩擦力有关。因为笔毫中墨液越多、摩擦力越大、行笔越慢,则墨液下注越多,点画因而显得越润;反之,笔毫中墨液越少、摩擦力越弱、行进越快,则墨液下注越少,点画因而显得越枯。

  为了让点画呈现出「将浓遂枯,带燥方润」(孙过庭《书谱》句)的表现力,在行笔过程中,随着笔毫中墨液量的变化,书法家会巧妙地调整行笔的节奏与力度。王铎创作行草书,往往在开始时饱蘸墨液,下笔如行云流水,点画常常呈现出「涨墨」的效果。而随着书写的进行,墨液越来越少甚至几近于无,我们能够感受到王铎会放慢书写的速度,并且让纸和笔毫保持不大不小的摩擦力,让仅存的墨液在纸上划出飘逸而有力的「飞白」──一种典型的枯笔。在笔毫裏的墨液很少的时候,用力的分寸是颇为重要的,过重的下按容易导致完整的飞白之笔难以完成,而且姿态僵硬,恐怕是「白而不飞」了。

  飞白让书法家的笔触一览无馀,故而书法家在其中运用种种微妙的变化以表现功力和匠心。为了不让飞白显得打滑,米芾在行笔过程中增加了顿挫,行处皆留,点画显得枯中有润,富有节奏感。金农的隶书则多运以侧锋,飞白处多呈现为斑驳的点状,而非中锋行笔时所呈现的丝状,耐人品读。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