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的松林里,是风解缚了自己
在成都,年轻人会不自觉地继承上一辈对市井文化的钟爱,并将主场从茶馆、剧院转移到各种地下派对中去。他们在地下派对中放浪形骸,在黑暗里摸索生命的意义。今日短片 “午夜出走”,导演 Ben Mullinkosson 的镜头触向这个东方城市黑暗中的灯红酒绿,记录一场真实的午夜出走。
捕捉当下
导演 Ben Mullinkosson 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现象和身份问题,新奇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使他在包括 IDFA 在内的多个电影奖项中崭露头角,获得 The New York Times、Hollywood Reporter 等媒体的关注。
Ben Mullinkosson 肖像
©benmullinkosson
他追求“在当下”这个鲜活的时态,拒绝从他人的口述中提取间接、扭曲的信息,于是在2011年离开 L.A. 到了成都。因为经常地往返于两地之间,所以他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能够保持冷静和敏感。
“作为纪录片导演,我对那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故事很感兴趣。出于对世界异质性的好奇,我来到了成都并爱上了这里多样的地下文化。这部短片在某种程度上是我献给成都的一封情书”。
地下文化中的情愫
啤酒香烟、滑板悠悠球、霓虹灯和打碟机,人们习惯把过于丰富的夜生活指责为生活的放纵。但影片中的年轻人不会有这种近乎自虐的想法,因为他们允许地下派对的欢愉和喧嚣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这里摒弃规则和标签,在晦暗到神秘的黑夜和清晰到刺眼的白昼之外创造了一个夹层空间。年轻人来来往往,但这个空间始终保持着躁动和冷静,相遇继而分离是时时都在发生的事,今日影片中 Yihao 和 Gennady 的故事便是如此。
Gennady 来自俄罗斯文化之都圣彼得堡,受欧洲最前沿文化的影响,形成不拘一格的音乐审美。2008 年他的 DJ 生涯开启之后,便陆续参与了一些派对厂牌的推广。他活跃于许多大型的音乐派对,也常和世界各地的 DJ 大师同台演出。此外,他还是成都独立滑板团队 ChengDudes 的联合创始人。
上 ©ChengDudes.com
下 Gennady
Yihao 是走在审美前沿的化妆艺术家、变装表演者,生活的关键词包括但不局限于彩妆、表演、平权和性。他对身体有着近乎偏执的探索,这是他反沉浸社交网络的以“身”作则,因为他说,“身体是社交网络的反义词”。
“黑暗中的生活”招揽希望和欢愉、也不排斥失落和局促,喧闹过后有甘甜也有苦涩,是另一个包罗万象的生活实验。今天 NOWNESS 走近故事中两个肆意的男孩,听他们讲述成都、讲述他们的人生。
相遇的两颗行星
以下对话:
NOWNESS 缩写为 NN
NN: 导演当初是如何向你们讲述这支短片的初衷的?
Gennady: Ben 找到我说想做一个关于成都 Cool Kids 的影片。因为我也算是个酷小孩,不过就是老了一点。
Yihao: 怎么讲述的记不得了,但 Ben 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我们都热爱这座城市所以就一起完成了这次记录。拍摄过程很自然,没有刻意表现,任何发生的和经历的画面,就像我的日常生活。
左: Gennady 右: Ben Mullinkosson
©gennady_paradise_records
NN: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大环境下的成都 Nightclub?最疯狂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Gennady: 成都夜生活很不稳定,但却是中国最纯粹、最真实的地下聚集地,这是为什么我在这里生活了五年的原因。像其他国家一样,这里有地上的商业化世界,也有地下世界。地下没有种族、年龄、国别、性取向等一系列的标签,就是一个被音乐圈起来的小团体,我们在这里体验活着的感受。
Yihao: 成都的 Nightclub 对比国内其他我去过的城市,我认为是最包容、最享乐、甚至最富有文化内核的。最疯狂的经历是曾经在夜间遇见一位与自己有相同纹身的中年大叔,和他一同花了14个小时去感受生命。还有一些户外音乐节的经历,落实到实际的疯狂就不太好说了,会被 404。
NN: 在你看来身体是什么?
Yihao: 身体是社交网络的反义词。好像人类的躯体在生物进化链中还不够完善,甚至无法跟上人类社会文明的伟大进程,但我们的意识精神似乎已经可以超脱身体,那这部分归属何处呢,是艺术、宗教、哲学、智识,还是互联网呢。我觉着部分无法潜心修行并找到身心共洽的现代人,会把超脱的部分投入网络,使其有所归属。
NN: Gennady 如何看待身体与社交网络的关系?
Gennady: 这还是很有随机性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有的人需要将身体隐匿其中,有的人大方坦荡无所畏惧。
NN: Yihao 做 Drag(异装)的启蒙是什么?或者说有什么契机促使你开始做 Drag Queen(异装皇后)?
Yihao: 在北京和莲龙青,也就是我的 Drag Mother,同他一起做台前幕后的工作,那一周的经历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扎身基层的 Drag Queen。
NN: 你的 Drag Queen 圈子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看待中国的 Drag Scene?
Yihao: 国内活跃的皇后能数出来的也不过五十位,在这么庞大数量的 LGBTQ 群体内是非常稀少的,至于受众,除了LGBTQ 群体,其它最多的就是视觉传媒类和青年文化群体。
现在 Drag 还在起步模仿阶段,国内同志更多把变装皇后归类到娱乐项目上,如何取悦大家最重要,这和整个同志文化都有关联,但看起来确实有些浅薄禁不起推敲。我认为我们把变装这个观念从西方文化拿过来后应该有些新的发展,在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态里去进步与体验。
去年和一位新加坡的艺术家工作时我颇有感触,他时常把变装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放在他的作品里,而不是为了变装而变装去进行个人的抒发,与鲁保罗(美国异装皇后)的综艺娱乐内核截然不同,是源于个人生活不源于舶来文化的变装,我觉得这样的状态会使自发性更强,更能带动良性的文化发展。
©2000yihao
NN: Yihao 有没有过希望自己是主流群体的时候?
Yihao: 身为同性恋我很期望,作为变装表演者我很不期望。但身为男孩儿,我希望政策能更亲民些,让大家幸福地活着,度过和平安稳的一生。
NN: 最后,请分别评价一下自己和对方。
Gennady: 我们都是开放包容的新一代,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和平的时代生活,是两个可以保持真实自我的人。
Yihao: 我觉着自己从前是保利大厦最靓的男孩儿!希望 Gennady 在成都那么棒的地方多多线下交友,小软件使用要节制,身在异国他乡被拐骗就不好了。
有趣的是,他们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回答与影片呈现出的样态无限吻合——他们是有不同运行轨迹的两颗行星,偶尔的相遇没有任何功利性,不为歌颂也不为诋毁,因此没有碰撞和融合,只是独立又闪耀地各自存在着。
影片再次叩问亚文化问题,亚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部分人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世界、只好改变自己时创造出来的产物。他们在创造中完成自我的蜕变,就像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诗句——在黑暗中的松林里,是风解缚了自己。青年人在宗教、艺术、偶像和性爱中寻找出口和同类,这里暗无天日,这里光芒万丈。
出演:Yihao and Gennady Baranova
制片人: Shaway Yeh
创意总监: Jim Demuth
制片: Tingting Shi
导演: Ben Mullinkosson
项目制片: Sol Ye
摄影指导: Mike Mogler
项目经理: Casey Homovich
录音:贺贺Heuny
副导演: Ming Rui
调色: Shu Fu
声音设计与混音: Sam Fan
撰文 / 三三
编辑 / Coco Ho、Chichi
Daniel Arsham 展览门票开奖
恭喜以下5位幸运粉丝,请在下周四(7.25)前将快递信息
(地址邮编+电话+姓名)发给后台,我们会在月底前寄出
不喝一点点
moni-king
:D
我可以
黑疯内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其他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