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全景 记录消失中的唐楼

透视全景 记录消失中的唐楼

国际时评-中国·2019-09-21 13:00

点此免费领取价值$799的婴儿用品!
幸运大转盘全新上线;iPhone Xs、各种优惠券等着你

全景照片能将广阔的视野呈现在宽幅画面上,在风景摄影里很常见,时下许多相机及手机都已具备这功能,因而令全景照片变得普及。传统的全景照片只有一个透视点,近景拍摄时画面易变形,而近年流行于拍摄街道建筑的多点透视全景摄影,不仅没此问题,而且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居港英国摄影师Stefan Irvine五年前开始,用这方法拍摄香港的唐楼及建筑物,以独特视角记录本地的建筑遗产。

修读新闻摄影的Stefan,2002年开始在香港生活及工作,作品见于《南华早报》、《华尔街日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及后他从事商业摄影,拍摄建筑等题材,也为室内空间拍摄360度影像。居港多年,他一直希望以别具一格的方式来拍摄他的第二个家,“社交媒体上关于香港的出色照片多不胜数,这对我而言充满挑战性。”五年前,朋友建议他用多点透视全景(Multi-perspective Panorama,也称Linear Streetline Panorama)的方法来拍摄香港街景,出来的效果很独特,令他得以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来观看香港。

上海街的战前唐楼充满特色,Stefan担心重建后的唐楼会失去其原有意义。

重叠+缝合 呈现多视角

一般全景照片需要转动相机拍摄,然而多点透视的全景照片,制作过程要缜密得多,拍摄时要以精确的距离拍摄建筑的正面,同时要捕捉画面的人物及移动的物体,令最终画面更生动有趣。以最新完成的湾仔蓝屋群作品为例,蓝屋旁的街道有三位担遮的女士缓慢走过,而另一条街道正好有一架红色的士转弯,令观众能一目了然地观察到整个街道的生活,相比起传统的全景照片更有细节。

Stefan在同一条街道上,每隔两三米拍摄一张垂直照片,以保留更多的细节,然后以重叠的方式拍摄景物,然后再交由德国数码后期制作专家Jorg Dietrich处理,缝合(stitch)成宽阔的单幅全景照片,一张照片大概由15至20张照片缝合而成,最多更试过40张相片。“这种全景摄影可同时拥有多个视角,彷佛你正身处街道的不同地方,都能清晰地见到建筑物的正面,这是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视角。”他坦言,拍摄过程并不算困难,反而后期操控画面才是重点。“这是很有趣的过程,因为我的背景是新闻摄影,是很直接地反映现实,而做艺术作品时,难得可发挥创作的自由度。”

土瓜湾的弧形转角楼及色彩缤纷的墙身,充满特色。

上居下铺 画面独特超现实

最初构思时,Stefan并非聚焦在唐楼,然而当他穿梭在九龙区,却常常被这种上居下铺的建筑模式深深吸引。生活在唐楼的人早已习以为常,或者不会察觉它的独特存在,“对我来说,这是很典型的香港,独特而有吸引力。”他在深水埗、土瓜湾、上海街及湾仔等地拍摄唐楼,由于后期制作需时,目前只完成七幅作品,他称为《最后的唐楼》(The Last Tong Lau),展现出一个个看似现实但又超现实的画面。

Stefan的作品将唐楼的特色展现无遗,例如土瓜湾的弧形转角楼,色彩缤纷的墙身,还有基隆街唐楼外墙的竹棚,无不展现香港的建筑特色。可惜近年随着市区重建,许多唐楼都被拆卸,有的则通过翻新来延续寿命,但已面目全非。上海街的战前“骑楼式”唐楼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反映香港旧时街道风貌,“不过重建后的唐楼只保存建筑物的正面,令其失去原有的意义,不无可惜。”

“多点透视全景能提供不同的视角,感觉更身临其境。”--Stefan Irvine。

他认为,活化绝非仅仅保留某些建筑元素,而是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及社区,湾仔蓝屋就是一个好例子,而非像利东街那样,被大财团或商店所取代。“拍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照片某程度上记录了香港的建筑文化,也令这个拍摄计划变得更有意义。”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