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海上钢琴师》里没有尽头的城市,真的挺恐怖

纽约 |《海上钢琴师》里没有尽头的城市,真的挺恐怖

那一座城·2019-11-27 12:02

充值新产品已上线!更多优惠等着你~
用Grab打车你还原价就吃亏啦!来这里优惠购买代金券

(本文有轻微剧透)

20世纪初,大西洋上。

出生在轮船上的天才钢琴师,在往返欧洲和纽约的船上,沉浸于他的音乐世界,始终不曾下船。

豪华的房子,百万的财富,耀眼的名声,都没有打动他。

直到遇到了令他心动的女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走下那几级该死的悬梯。

但就在悬梯的中间,他突然停下了脚步。

他似乎惊讶于眼前看到的,似乎恐惧于眼前看不到的……

前些天,《海上钢琴师》重新上映。

这部“传奇”电影,我是第一次看,除了华丽的比拼、懦弱的坚守,最让我好奇的是这个——

1900眼中的纽约,究竟有多“恐怖”?

按剧情推断,这一天应该在20世纪20年代末。

那时的纽约,是一个新世界。

19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新生的美国第一次以强大的胜利者姿态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188座摩天楼拔地而起,石材幕墙似乎象征着美利坚的坚不可摧;

中央车站已经建成,铁路四通八达;

时代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中心,霓虹灯彻夜闪烁,电影院四处散落;

艺术风格迥异的都市镶嵌画四处可见,纽约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与娱乐业的麦加”。

1932年1月,从帝国大厦远眺克莱斯勒大厦和皇后大桥。

《纽约晨递报》一个名叫费兹·葛瑞德的专栏作家,刚刚给纽约起了个绰号——大苹果(the Big Apple)。

“大苹果”正在飞速膨胀,市场无限,机会无限。

这个曾经被原住民种满玉米和四季豆的地方,迅速被工业文明占领,甚至一跃成了工业社会的标杆。

城市在工业文明的装扮下,成了淘金者的天堂。

1900所在的弗吉尼亚号,从欧洲载着逐利的商人、没落的贵族、逃亡的难民,把他们统统倾倒在建筑群中。

1898-1921年,纽约人口就勐增了一倍,达到了618万人。

这是与弗吉尼亚号,甚至传统欧洲都完全不同的生活图景:

机械正在取代人类,废气替代了浓雾,飞鸟似乎永远飞不出高耸的石头森林。

很多人都在讨论,《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到底为什么不下船?

如果尝试回到那段历史中,我不难想象:现代城市,这种庞大的“人类集装箱”出现在眼前时,有人多向往,就有人多恐惧。

“广告之后,马上回来。”

如果他下船了,在纽约会有怎样的生活?

他应该会找到那个女孩,和女孩开始一段感情。

他也许会变成那个“发明爵士乐”的同类人,变得像他一样傲慢,睥睨天下,唬住媒体,让人崇敬畏惧的同时,又惹人讨厌。

他可能会背叛那个女孩,背叛他下船的理由。

他身体开始发福,身边掌声和美女环绕,他靠着自己在海上的故事,在海上写下的音乐,开巡回演唱会……

他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传奇,只是再也没有写出新的作品。

直到暮年,他忽有所感,人类新造的邮轮可以航行至更远的地方,他拎着一个箱子上船,和他下船的时候一模一样。

1917年,华盛顿市场。可能你会在这里碰见1900。

当然,也可能下船之后,他自觉漂泊半生,只想着安定下来。

于是和女孩一起,经营一家鱼档,卖新鲜的海鲜,偶尔有曾经在船上见过他的客人认出了他,要求跟他合影,他礼貌地答应,摆出熟练的微笑,不忘带上鱼档的招牌。

又或者在街头卖蛤蜊?

也许会有一家报纸的编辑想要写写他,唏嘘一番,痛惜一个天才被世俗生活凋零,鱼档会有一时的热闹,人们竞相来看他,来悼念一个天才,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听他的音乐。

只有在收摊以后,妻子和孩子睡熟了,他才再一次擦亮钢琴,弹起熟悉又陌生的旋律。

当然,这些都是假想。看吧,这些假象的内容,世俗而无趣,正是城市对我的驯化。

说回对城市无限膨胀的恐惧,我也很恐惧。

小时候喜欢跑去书城看“卫斯理”,至今一直记得那本《大厦》给我的压迫感:

主人公进了电梯,电梯在不断地上升,只有27层楼的大厦,仿佛随着电梯在不断生长,永远没有尽头……

不知道是不是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童年阴影,让我对没有尽头的事情,充满了恐惧。

不过大多数时候,与1900对无限的恐惧相反,我们正在追逐无限。

我们贪大,贪全,贪广,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房贷压得生活质量下降;

交际圈要交广,哪怕每天疲于奔命,硬融那些并不让自己愉快的“朋友圈”;

旅游要走遍世界,哪怕其实只是疲惫的赶着在一个又一个景点的人群中拍照。

人们常说“我们北京”有故宫有国贸,“我们上海”有外滩有新天地,似乎整座城市都是我的。

但我们并不舍得在新天地吃一顿饭,故宫也仅仅是朋友圈里的九宫格。城市和我最有关系的,不过是那一栋写字楼、那几家小餐馆、那租住的城中村。

1900眼中的纽约,不就是我们眼中的北上广吗?

我时常觉得,身处的城市如同宇宙,在我工作时吃饭时睡觉时,都在悄然而剧烈地膨胀。

这不就是现实吗?

平房膨胀成楼房,小街膨胀成马路,4车道膨胀成12车道,就连巨无霸汉堡,都膨胀成了双层的。

更可怕的是,这两年我发现肚子都开始膨胀了。

无限延伸的街道,无限拔高的天际,无限多的人,无限的机会,也就有无限的挣扎。

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城市化率提高了一倍,接近60%。从世界惯例来看,还有挺大的空间。

NASA公布的亚洲夜间城市灯光图。

更多的人还将涌入城市,铁轨在延伸,高楼在疯长,比纽约更大的庞然大物,迟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说1900的选择,是一百年前的逃离北上广,那在如今的城市化浪潮下,我们大多数人都无路可逃。

当无穷无尽的岔路,让我们无从选择时,

当我们亲手制造了人工智能,却又担忧无力掌控时,

当在无限膨胀的城市中,愈发觉得自己变得渺小时,

你会选择什么?

版权声明:

文中电影片段均来自于《海上钢琴师》剧照

作者 / 城君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