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燥伤津,内湿损脾,从哪来的,如何致病,这样来解决
大国医说·2019-11-29 21:02
内燥产生的机理
内燥为内生五邪之一,以津液损伤为病理基础。凡能消耗津液的各种原因,皆可导致内燥,但内燥的产生,主要有因热、因寒两方面的原因;此外,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又有伤津、伤血、伤阴精的不同,但总以津液精血枯竭而成燥。
内燥的成因
热灼津液,津伤成燥。内热之起,或因饮食不当,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以致积热内蕴,热灼津液而致燥;或因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热,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郁热郁火消灼津液,内燥由生;或因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气血不行,气血郁滞而化热,以致津液内伤,失于布散,肌肤脏腑失养而致燥。由于五脏皆能生热生火,故内燥因于肺热者,多伤肺津,甚至肺阴不足,则燥起于上;胃热胃火必耗胃阴,燥由中起;心火炽盛,劫烁心阴,耗伤心血;肝经郁热郁火,内耗肝阴,而上灼心血,下耗肾液;肾家火旺,先耗肾液,上蒸则诸脏阴液皆受其灼。由此,可致五脏内燥峰起,而病之根本却在五脏精血津液亏耗。所以说,内燥以津液阴血耗伤为终结。
寒凝气机,津凝不布致燥。寒为阴邪,性主收敛,寒自内生,必是阳气不振,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津液因而凝滞,失于滋润濡养之职,内燥因此而生。《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肺中虚冷,气不化津,使肺失濡养,肺叶干燥枯萎,就以肺气虚冷开始,以肺燥失润为结局。
内燥致病的机理
肺燥津伤。久病肺疾不愈,热烁津耗,肺失润降,宣降失调,脏腑肌肤失养,咳嗽或喘促,气短,干咳无痰,口燥咽干,鼻燥不利,或渴而多饮,舌红,苔黄燥,脉数。
肺虚凉燥。肺气不足,肺阳受伤,肺气虚冷,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不但肺叶失于润养而干燥枯萎,肌肤筋脉亦失濡养,呈现一派干燥枯涩之象。
阴虚为燥。大病久病,阴虚未复,或久病失血,阴血亏虚,不能滋荣,以致肌肤干燥,皴裂作痒或疼痛,肌肉消瘦,五心热甚,咽干口燥,大便燥结,脉细而涩。
津枯肠燥。大肠主传导化物,又主津液。津液耗伤,肠道失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燥结不行为特征。常见病机有两方面,一是饮食失节,燥热内盛,或素体阳盛,热郁伤津,津伤肠燥;二是热病之后,津液受伤,而余热留恋不去,以致肠道失于滋润,传导因之不畅。
调理方向:依据不同辩证,生津润燥为主。
内湿生成与脾肾的关系
湿生于内,名曰内湿。湿属阴类,内湿是由于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内湿产生的关键是水液输化失司,而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脏腑,以脾肾为主,因此,内湿的生成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湿自内生多责之脾。湿本于水液,而人体运水化湿的关键在脾。《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脾主运化水湿,饮食所伤,劳役失度,思虑所伤,久病不愈,皆可损伤脾气,导致健运失司,不能行其津液,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是以聚而成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病生湿,病机有虚实之分。其实者,邪实阻滞,妨碍脾运,气阻生湿;其虚者,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或脾胃阳虚,湿自内生,从寒而化,为寒湿之证。
调理方向:燥湿健脾。
肾失蒸化,水湿内停
内湿的产生与肾阳蒸化失常也有密切关系。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而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称“肾为水之下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依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来完成。肾阳的蒸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肾中阳气的蒸腾,使经三焦水道而行于下焦的水液能够复上腾,继续参加津液代谢,其浊者归于膀胱为尿;二是肾阳的气化,司膀胱开合,开合得宜,则小便藏泄有度;三是肾阳支持脾阳。如果先天不足,或年老体衰,劳欲过度,久病伤肾,肾阳不足,则蒸化失职,水液不能正常蒸化、布散和排泄,就会导致水停成湿,甚至水湿泛滥。
调理方向:温肾助阳。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One-stop lifestyle app dedicated to making life in Singapore a breez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in Nesti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