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ESTRO! 梦一样的古典大师 FINAL B1 深度评测

MAESTRO! 梦一样的古典大师 FINAL B1 深度评测

数字尾巴·2019-07-09 12:03

克拉码头洗碗工、帮厨、服务员等岗位招聘
充值话费也能赚积分啦!AirPods、Grab券、充值优惠券...全部等着你!

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Amadeus」中有一个桥段,奥地利皇帝列奥波德二世将莫扎特介绍给他的维也纳宫廷乐师与歌剧院院长,当介绍到萨列里时,列奥波德的台词是“Here is our illustrious court composer, Maestro Salieri.”

Maestro一词为意大利语,是英语Master的原型,却至今仍用于英语中,代表Master的最高级,却仅仅使用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古典音乐圈。如果对古典音乐有所研究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哪怕是在历史上,可以被冠以Maestro头衔的艺术大师也是屈指可数。它考究的不仅仅是艺术造诣,还有影响力与学识。萨列里如今虽然名气平平,但他作为那个时代最懂莫扎特的人,也不并负Maestro的头衔(虽然是普希金让萨列里背了害死莫扎特的黑锅长达近两个世纪,但是听听萨列里的作品,你也许会觉得历史错怪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师,唱片虽少却也不难找)。除了诸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传统的古典Maestro,现在我们常提的Maestro往往都是音乐的诠释者,顶级的指挥家和演奏家诸如切利比达克、卡拉扬、古尔德、米尔斯坦等等。只有作为一个古典音乐领域的顶级诠释者,才有资格被冠以Maestro的头衔。长久以来,我一直在便携耳塞的领域寻找一个完美诠释古典音乐的Maestro器材,而今年,我终于等到了。在四月的SIAV展上,我对FINAL的营业部长工藤岳先生说:“それこそ!俺がずっと探していた音です!”(就是它!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声音!)它就是FINAL新品B系列的旗舰B1!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听音乐的习惯与个性,我对很多人说过“如果一个器材无法很好的回放古典音乐,那么对我而言就是不合格的。”我认为,一个器材无法做到准确、真实、自然地回放出原始器乐发出的声音,那么其他音乐类型哪怕再好听也是假的(纯粹个人看法)。初次听到B1的SIAV上,我坐在FINAL展台戴上B1插入WM1Z,习惯性地播放EMI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版的柴五,虽然现场很嘈杂,但是在我后来得知完全没有驱动好的前提下,我依然听到了诸多让我惊讶的元素。随后,布八、舒九、勃四再到门小协、德大协最后开始听瓦格纳。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不知不觉就过了半小时。然后我起身对工藤さん说了我上面说的那句话,还发了个朋友圈“BEST of SIAV DAY 1”。然而在随后与其他烧友的交流中发现,大家并没有像我看待B1那样看待它,大家都在说,细节一般、声场还行、没极低频等等。这时我才发现,在聆听B1的短暂半小时内,我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时常评价器材的因素,我只听到了音乐,只听到了我想要的声音。

在等待了近两个月后,我才收到了正式版本的B1、B2、B3,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个月时间的细细品味(尤其是B1)。当我开始以一个评测者的姿态去慢慢对B1进行深度挖掘时,才发现这个耳塞作为一个古典大师级别的诠释者究竟有多么可怕。

三频,为古典而生

三频分布对于古典音乐的回放有着独特而又极高的要求,往往耳机和耳塞在所谓「正确声学响应」标准下的三频在回放古典唱片时容易存在诸多问题,这和耳机本身的回放角度与古典唱片的后期制作有关。而高频响应是古典音乐回放的第一块试金石。很多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对耳塞与耳机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还有调整EQ来让器材更加接近我对于古典音乐回放的要求。然而我对于这些器材的修改几乎全部都围绕在三频调整上,而这些修改中几乎100%都会涉及到对高频的压制(听过我的3003的朋友应该感同身受)。因为高频响应是目前主流听音审美中存在最多问题的地方。目前市面上80%以上的耳塞对于古典音乐回放而言,高频的亮度都存在过高问题,在弦乐器上也许会存在一定的感官刺激让人觉得听起来很过瘾,但是这样的高频在铜管乐器上就会显得刺耳。无论是古典现场还是高端音箱系统上聆听古典音乐,高频会在传达到人耳之前经过空气的一定程度衰减,而耳机和耳塞(尤其是耳塞)由于离耳膜距离过近,有些高频段信号没有得到足够的衰减从而让高频能量过多觉得不自然。当然也并不代表「暗声」或者所谓的「黄昏声」更佳适合古典回放,因为高频过暗虽然在耐听程度上加分,却容易让很多器乐的声音失去质感与鲜活度。所以对于高频能量「度」的把握是古典回放耳塞的最大考验。B1的高频亮度把握就是恰到好处,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拥有极其出色的空气感与泛音,我认为这是继FITEAR ToGo 334和UM Mason v2后在古典音乐高频处理最为优秀的一只耳塞。

古典音乐对于中频的回放考验不亚于高频,因为中频仍然是人耳最为敏感的声音响应频段,需要足够的饱满度与润泽度来满足绝大多数器乐的音色。B1的中频表现极为饱满润泽,但是在没有得到良好驱动的情况下中频的饱满程度会打一定折扣。驱动良好时在回放对于中频要求极高的器乐时展现出来的音色无比非凡(如大提琴、单簧管与钢琴等)。许多朋友认为B1的低频是其最大的短板,认为其在极低频表现上存在缺失。实际上古典音乐的回放对极低频的考验相对比较微妙。古典现场中,尤其是大编制交响,聆听者对于极低频的身体感知实际上要多于听觉感知。常听古典现场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动态极大的演奏段落,身体常常能微妙地感受到极低频的影响,同时高端音响系统上也是如此(音响展上感觉心脏在震有木有233)。然而古典回放上,听觉感官上对于低频的要求是能够层次丰富地反映乐团的下盘并营造宽松的氛围感,同时保持极大动态下的从容与落地感。说得简单点就是低频细节丰富质感突出的同时还要保持宽松自然。这是对于低频段极高的要求,我极少在耳塞的大编制表现下听到过这种低频。UM Mason v2是相对比较接近的,低频层次丰富且宽松,但是下潜的缺失导致低频氛围营造上略显不足。B1的低频在保留优秀质感的同时相对Mason v2要更加的宽松一些,而且下潜做到恰到好处,没有传统「HI-FI」耳机的那种浮夸与虚伪,泛音极为自然。古典的回放需要的就是这种自然的低频,不浮夸,不浮躁。虽然按照最高的要求来要求它还有一些进步的空间,但它已做得足够优秀!

你可以觉得它高频不够华丽,中频不够奶油,低频不够劲,但是B1的三频,就是为古典音乐量身定制的。

素质,朴实而精彩

往往提到回放古典乐的器材,大家马上脑子里想的就是声场要巨大,动态要巨大,细节要丰富等等云云。实际上这些标签在朴实的B1上你都找不到。因为只要你是一个常听现场的认真的古典爱好者,在聆听B1的那一刻,这一些都会被抛在脑后。因为比起把评价器材的各种因素拆开来评估,古典乐的回放更考验器材作为一个整体的声音诠释能力。在贵价耳塞充斥着整个市场的大环境中,「十项全能」选手真的是太多太多。而器材的声音完成度靠的是全方位的调教与取舍。许多市面上贵的离谱的耳塞,你去看三频、声场、动态、瞬态啥的都很优秀,但是却连回放器乐最基本的真实自然都很难做到。就好比一个人单看五官长得都很美而精致,但是搭配起来怎么都觉得难看是一个道理。我之前常被一些朋友推荐64Audio U18T和VE13(大魔王)听大编制,然而只要多听听现场,你就会知道这些高价耳塞为何不适合聆听古典。这也是我极少写耳塞评测的原因,极少有耳塞在古典回放上的全面性能够打动我,上一个还是停产了的UM Mason v2。(不是v3哦)

B1的声场在耳塞里算不上第一梯队,但绝对不小,只是略小于Z1R和FW10000。然而古典乐真正考验声场的地方并不是它有多大,而是它是否规整,立体。UTOPIA的横向声场一直被大家诟病,却依旧有很多古典爱好者使用,就是因为UTOPIA的声场规整且立体。B1的声场处理非常高明,自然而又立体。「临场感」是B1调音的核心思想,为了强调古典回放的「临场感」不仅仅在声场的调教上恰到好处,更是在结象处理上格外高明。B1的声场和舞台感有类似FOCAL耳机的那种前移效应,让器乐结象尽可能地靠前,进一步程度地增加了「临场感」效应。穆特的「流浪者之歌」DG 4D录音版本相必是发烧友人手一张的唱片。这张唱片我极少听,因为我并不喜欢穆特的这版演绎。这张碟发烧友人手一张是因为这张唱片录音的1993年正好赶上了DG唱片公司的录音技术革新,穆特赶上了4D录音的首班车。因为录音极佳且是炫技曲目而被发烧友所追捧,所以作为一张试音碟还是有很高的价值。在这首「流浪者之歌」最后的高潮炫技演绎中,B1展现了惊人的器乐结象感。和我认为同样回放古典相对优秀的Z1R与Mason v2比起来,B1的提琴结象精致无比且提琴声音层次极其丰富让我极为震惊。身价两倍多的Z1R虽然在声场和声音力度上有优势,但是结象和层次感完全败下阵来,Z1R的结象略靠后并且轮廓模煳。(Z1R我还调整了很久…加阻尼又换线的T_T)

然后说到细节,B1的细节呈现方式和FINAL的老大哥D8000有些类似,并不强调爆炸的细节与信息量。如果听的不是古典或者一些「试音神曲」你可能还会觉得它有点「煳」。我曾用「高级Hu-Fi」来评价D8000的细节表达方式,一种非常舒服且流畅的细节表达。B1在细节处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B1的整体声音厚度并没有D8000原线下那么厚,细节的推送显得比D8000稍微要直接一些,但仍然是非常有层次的推进。不管是多大的管弦乐编制,B1的细节在各声部处理交代上都特别清晰,咋听之下并不觉得细节多,但是你绝不会感觉听到的细节比在别的系统上要少。细节都在,但是细节表达非常自然,丝毫不浮夸也不凌乱,B1在古典音乐上的细节在古典唱片回放上是接近满分的存在,给它满分的理由也和我当初给D8000这个「高级Hu-Fi」细节评分满分是一个道理,细节不在多,不在炸,而在细节多的同时如何表达和呈现。B1的动态和瞬态远没有达到Z1R的那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是在回放绝大多数大编制大动态音乐时在前端搭配合理的情况下并不会觉得动态不够,如果你听习惯了现场和大系统下的肖十一,马六这种曲目的话还是会觉得B1在动态上有一定的缺失。至于瞬态的表现,在一些考验瞬态的曲目下(如帕格尼尼小协)表现也算是比较抢眼,在瞬态优秀的同时并不会觉得声音琐碎,依旧保持了非常优秀的流畅性。透明度也是考验古典回放的一大素质要素,高的透明度能让器乐的质感和整个乐队的层次感更加丰富。B1的透明度表现绝对是耳塞的中的顶级水准,这甚至让我觉得和它的身价严重不符。在聆听贝七第二乐章时竟然注意到了一些时常在别的顶级耳塞中没有注意到的层次细节。在良好的驱动下声音显得格外干净丰富。

B1在素质层面和FINAL其他优秀产品同样神奇,咋一听觉得和万元级有差异,但是在持续的聆听下,你会神奇的发现,该有的素质都在那,而且呈现得更加自然。

听感,古典的极致

如果你是一个十足的「器材发烧友」,那么你一定会觉得B1的声音听起来不够「HI-FI」。其实如今对于「HI-FI」的定义早就离所谓的「高保真」渐行渐远。现在的所谓「HI-FI」在我看来都是在追求一种感官刺激,而非真实的声音。我常和烧友说“你在009上听一个杯子打碎的声音肯定比你现场打碎一个杯子要听着过瘾。”虽然有些讽刺意味,但是却对现在「HI-FI」的价值观一针见血。比起声音的「真」似乎大家更喜欢去追求声音的「劲」。古典音乐上亦是如此,我时常听到一些烧友交流大编制交响乐的时候最常用到的一个词就是「气势」,广泛的认知是「气势」需要靠低频和动态去烘托。然而在我听了十几年的古典现场中,我却从未真正感受到过「气势」这个东西。因为「气势」在我的认知中是一种压迫性的事物,举例,我们的士兵有了气势,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气势一鼓作气压垮敌人,敌人因为我们的「气势」而感受到了压迫,而我们,因为我们这股「气势」感受到了鼓舞。往往发烧友在形容大编制交响听感时形容「气势」都是如「扑面而来」之类的词汇,在我看来怎么看都是受到「气势」所压迫的一方。如果我在某个器材回放大编制时感受到所谓的强大「气势」那么它的表现力一定会存在压迫感(比如FOCAL UTOPUA)。我所理解的「气势」并不是所谓的「动态大」或者「低频劲」「力度炸裂」等等,而是在大动态力度爆发下的一种从容感,稳而不乱。这种感觉会触达听觉感官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让你觉得「震撼」,让你觉得「被鼓舞」。这才是优秀器材在应对古典大动态时所要呈现的究极演绎。为什么古典唱片的录音电平低?就是因为古典音乐作品所要呈现的动态起伏大而导致。所以在编制极大的交响作品(如马勒、布鲁克纳)中器材最需要的是「收放自如的从容」而不是「气势」这个伪命题。老实说能做到这样的耳塞一个手就数的过来,而B1是它们之中做得最好的,在交响乐作品的聆听上,你会发现,乐队编制越大,B1的优势越明显,潜力越发深不可测。

而古典音乐回放最基本的要求,我认为是宽松、饱满、鲜活。这三点上B1做得可谓是无可挑剔,发烧友人手一张的小克莱伯版贝7第二乐章就能听出B1极强的乐队感染力与宽松度,最重要的是,哪怕在驱动不足的情况下,也不会显得声音躁动与不安定。而在我最近常听的西诺波利指挥爱乐演绎舒伯特未完成的第一乐章中,西诺医生的极弱音层次与控制力,B1的演绎我从未在其它耳塞上感受到过,极为丰富与沉稳。在我眼里,器乐的音色试金石是单簧管而非钢琴,由于是吹奏乐器,有着丰富的气息响应,同时对音色回放饱满与润泽度有极大的要求,同时金属键的敲击感与换气又极其考验细节与流畅感。单簧管也是我最为敏感的乐器,因为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吹单簧管(中学莫扎特死忠粉,为了K622考到九级T_T)现在还偶尔拿出来吹一吹回味一下。依我的经验,只要单簧管音色没问题的话,几乎所有的器乐的音色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莫扎特单簧管四重奏K.581在B1的演绎下音色极为真实、自然、流畅。再回去听布伦德尔的钢琴,真实、细腻、灵动的音色无比鲜活。大动态钢琴下对于钢琴的力度与声音的刚性演绎算是B1在器乐音色上为数不多的短板。(我认为钢琴的音色还是334略胜一筹,嗯,你没听错,我认为334是一个很出色的器乐塞。)B1本身的细腻度优秀,但是声音线条并不突出,如果你对提琴的线条质感有很高的要求的话可能会对B1有所失望,因为B1在器乐线条感上存在一定的柔化。我猜测目的是为了让B1的器乐听感表现更加流畅。但这也并不是问题,因为B1拥有着顶级的层次感,而且我认为古典的回放,声音的流畅要比华丽的线条重要得多。上一篇评测我就说过,好的声音都是像流水一样,细腻、流畅、灵动、自然。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EAR和Jadis的声音。很多人觉得HP4素质差还那么贵,但它就贵在流畅。

由于音频器材审美主观因素,评分仅供参考

注:原本并不打算放出细化评分,因为我更愿意将B1看作是一个完成度极高的整体,然而为了保证评测的一致性,还是加入了细化评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细化评分标准依然以古典音乐回放为主要参考因素。

也许你看完会觉得B1就如此「无懈可击」?其实不然,首先在标题里我就说了,作为古典回放器材,B1可谓是真的「无懈可击」,而用它回放其它类型的音乐时,就可能显得有些「平庸」了。如果是以听流行为主的你,我并不推荐B1。B1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回放上无法有效控制录音中产生的齿音,导致很多音乐齿音「爆炸」。另外在回放传统流行音乐时,由于明显为古典唱片优化的声场和结象,导致人声结象略显古怪,而且背景音乐与人声有明显的分离感,甚至有时BGM会过于抢戏。但这也并不意味着B1无法很好地回放人声。我曾说凡是能完美回放古典的器材回放人声一定不差。在诸如A Cappella或者纯器乐伴奏的人声录音下,B1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与临场感。这也更加说明了,B1更加适合自然发声的场景,而不适用于电子后期混音的录音。

B1还有一个可怕的地方,就是它的驱动成本,94的灵敏度让其耳塞的定位显得极为尴尬。B1的驱动极其依赖前端的大电流,在目前我们测试过随身播放器的搭配里,几乎只有Cayin N8的电子管单端模式下能驱动得各方面相对满意,另外墨菊也能将声音框架驱动得不错,但是墨菊的声音会一定程度上打磨掉B1的流畅感。其它的各种播放器直推驱动下可以说只能领略到B1的「冰山一角」。但是别忘了,哪怕没有驱动好的B1,在大编制交响下的层次感与规整度也足矣令一众万元耳塞咂舌。(SIAV上我插着金砖就已经嗨得要死了)

然而一旦你揭开B1的冰山一角,它会惊掉你的下巴。我们在评测中插在HP4低阻口上与满血方程式下的Ether 2进行PK,在看似如此悬殊的对抗下B1的声音丝毫不逊色,甚至在弦乐的层次与质感上更胜一筹!织语的所有小伙伴都受到了不小的惊吓。然而直到今天,B1还在持续给我惊喜,目前我还不确它到底有多大的潜力。作为Maestro,它就应当有深不可测的潜力。

注:综合得分比重,佩戴/做工占15%,三频分布/频响占20%,整体音色/乐感占20%,整体质感/素质占20%,前端宽容度占5%,音乐适应面占10%,可玩性/潜力占5%,声价比占5%

B1作为一个被发烧友不待见的「奢侈品牌」设计的一款同样被大家不待见的一圈一铁的配置卖到5000块的价格,而且还是国产的(对,B系列和Make系列一样是国产而非日产,而且我还怀疑和Make系列的动铁单元一样为国产动铁单元,有待考证)。也许你看到这里会认为不是你疯了就是我疯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FINAL一直在使用着科学的方法通过经验和实力制造产品。从D8000和后来的E5000给我的不断惊喜再到现在这个究极彩蛋B1,我看到了FINAL深不可测的调音功底。(和前社长高井先生不同,细尾社长是个偏执狂、古典狗,所以FINAL才会有了新的调音风格)也许你会认为以前的FINAL是为「艺术家」和「偏执狂」设计产品,而今天,我越来越发现FINAL是在为「音乐」和「人」设计耳机产品。它们从一个不妥协走向了另一个不妥协,而且持续用它们的精神与价值观来创造「奇迹」。D8000和B1的出现也印证了FINAL的那句SLOGAN:「The comprehensive pursuit of things that are fundamentally right.」它们对于每一款产品的热情与认真就是基于在基础理论合理的前提下将事情做到极致!

包装背面左下标明是中国制造

可能大家还记得,FINAL的第一场耳机DIY活动就在织语工作室举办,当时我们提出过是否让FINAL给第一批学员颁发一个证书,最后FINAL给的回复是,如果要做我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设计这个证书,可能需要数月时间。这就是FINAL做每一件事的态度。可能有朋友知道,哪怕FINAL最便宜的塑料夜壶也经历了不少于三年的研发实验时间。这才是动不动刷产品线刷价格,秀完上限秀下限的某些厂商需要深刻思考和学习的。毕竟这个行业充斥着太多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调音师」。

记得北美大神Purrin在评测Campfire Andromeda(仙女座)时曾评价对他而言,那是梦一样的耳塞。我而言B1就如同我一直等待的那个梦!它最终实现了!

FINAL B1,A TURE MAESTRO!

The BEST classical IEM available on the market?

HOLY YES!

看了一遍觉得是不是吹得太厉害了?好吧,其实我已经吹得很克制了233,所以最后还是声明一下,了解我们的朋友都知道,织语的评测从来没有商业化,也永远不打算商业化。为了保证评测的绝对客观中性,织语在评测上没有任何厂商的干预与利益往来。想让我们写评测的厂商也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都在我们的初期评估环节就否决了,因为我们的原则是只服务于我们认可的产品。当我今年上海展上听到人说“织语的评测是钱买不来的。”的时候我自感格外欣慰。

由于我太佛系加上织语并非我主业,导致经常几个月不更新,所以很多朋友在后台催更。我也会尽量在闲暇时间写更多精彩的文章奉献给喜爱音乐的朋友们。其实比起聊器材,我更enjoy和你聊音乐,这也是我们坚持举办线下音乐沙龙的原因。

但我还是要说,看1000个评测也不如在对的场景下亲耳体验一次。作为一个聆听者和欣赏者很容易,而站在评测的角度,就要顶着压力去考虑诸多因素。这个行业的评测无法100%做到客观,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包括我自己,许多我认可的器材也没有得到市场和烧友的认可,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的态度始终是「器材为音乐服务,而评测的价值,在于传达给你某样器材如何服务于音乐本身!」

欢迎各位到织语工作室杭州线下体验沙龙预约试听,或寻找当地的体验店进行聆听。近距离接触最真实的听觉感受!

彩蛋,那么B2、B3呢?

由于太喜欢B1,所以通篇都在讲B1,那么彩蛋部分稍微简单讲讲B2和B3吧。首先这次的B系列定位有点古怪,B1是旗舰,一圈一铁配置;而B3是次旗舰,双动铁配置;B2是入门型号,单动铁配置。我个人的猜测是为了不让B2的命名认为是和双动铁联系起来才把次旗舰的双动铁命名为B3(B2容易让人联想到双动铁,因为动铁单元缩写为BA)。那么B2、B3是否像B1一样如此粗类拔萃呢?

其实FINAL一直都比较偏执,却又似乎在慢慢为了市场进行妥协。所以这次把这种极致追求临场感的偏执型好放在旗舰也比较符合FINAL的一贯做法。B3作为次旗舰,音乐的适应面要远大于B1,在我看来B3无论是回放器乐还是人声作品都有其独到的优势。B3的低频响应速度比B1要快不少,人声结象位置比B1要正常很多,而且非常精致。所以SIAV上广受好评的反而是B3,B3和之前make系列的旗舰make 1的配置和价格类似,只是少了一颗动铁。B3和不进行调音操作的make 1相比高频有一定程度下压,需要的声压要远大于make 1。整体声音较make 1更加沉稳均衡。不过对喜欢听日系女声的朋友而言因该是make 1的声音更具有竞争力一些。我对于B3的评价也很高,声音细腻柔和,而且均衡,结象非常精致。

B2作为入门型号声音的饱满度上远不及B1和B3,声音会显得比较骨感,线条感比其它两个型号要稍突出一些,不过略显生硬。B2强调的是声音的一种「动感」,人声结象偏大且帖脸。低频相对宽松但是细节偏少速度较快。相对而言,这两个型号我更加推荐B3,因为B3是B系列最为全面均衡的塞子。但是声音完成度和极端偏向古典的B1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作为95%场景下听古典的我,我毫无疑问无脑站Maestro B1了。(笑)

往期推荐

MrSpeakers 新旗舰 ETHER 2 全球首测

硬核国砖 PAW-GOLD TOUCH 墨菊深度评测

FINAL D8000 深度评测,一个Masterpiece的诞生!

@zincAudio

cutting-age high fidelity products

tidy cosy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room

织语工作室/Zinc Audio Salon

Hi-End / Design / Lifestyle

杭州文二路299号/ No.299 Wen'er Road HZ

欢迎关注我们:

官网:www.zincaudio.com

Bilibili: 织语工作室 YouTube: Zinc Review

喜马拉雅:织语工作室 淘宝:织语工作室

报名参与活动/商业合作请联系:

WeChat: zhiyuworkshop Weibo: @织语工作室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