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城为何是龟背形?

无锡古城为何是龟背形?

扬眼·2024-02-20 09:11

Shopee满$12减$20新用户优惠码:NT12OFF20NEW
在小贩中心消费,每笔返现$0.50!

就现行一般资料而言,无锡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遂有县城。另有清代周有壬认为无锡是秦置县,县城于秦建的说法。汉高祖五年是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之年。《汉书高帝纪》(卷一):“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颜师古注:“县之与邑,皆令筑城。”

早在《周礼》冬官即《考工记》卷二的“匠人营国(城邑)”一段中,规定了天子城邑的大小、干道的多少、壕沟的宽度等,并规定诸侯以降。从封建时代城的产生时起,城的规模范围、高度就按等级大小而分。

清光绪以前的无锡县志都将县城画为圆形。光绪七年(1881)《无锡金匮县志》按测绘图法准确地将县城绘成龟背形(又可说是不规则椭圆形、菱形)。这一形状由诸因素而决定。

1.与《周礼》所定工艺原则有关。《考工记》又是古代工艺的规范性着作。它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古代工艺的基本原则。“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材美、工巧是在天时、地气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而发挥的。这种工艺原则包括了设计学的原理。因此无锡城的形制只能根据这一原则,按照当时的地理条件来设计、建造。

2.与儒家、道家思想有关。无锡城的椭圆形,因有城中直河这条线而使得其圆形更像是太极图一样,分为东西两部分。无锡城是由两个半圆合抱而成。这两个半圆的外圆与内线都是由运河而来。这种图形正是人们利用运河的地形,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有机成长而成。汉初高祖之后的“文景之治”就是道家思想的产物。无锡城的一环两抱一线体现了道法自然、天地平衡、阴阳互抱、和谐共生的思想。无锡的环城河是圆的,而西城内玉带河、束带河等主要河流却是方形的或长条形的,东城内箭河呈直线形的,它们将地块分割成若干方块,沿河的街道居民区也成为条形、方形、块形等。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一生水。无锡城外圆内方的地形正说明天圆地方,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3.与无锡地处运河水域有关。无锡是一个水乡泽国地区,北有芙蓉湖、长江,南有太湖。无锡城从建城开始即与运河有关,是一个依水而筑、由水而环的水城。既要解决用水、交通出行的问题,又要解决防洪泄排的问题。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是先有子城,再有外城。从无锡子城的位置看,应当是先有江南运河无锡段,而后有城。运道既通,河畔必然产生聚落,并发展为城市。现代历史地理学者王维屏、罗辑认为“无锡内城的兴建,最早当在秦代,其产生和发展与水运有关。”

据旧志记载,无锡古城有弓河即外城河,有弦河即城中直河。直河是无锡城南北的主干河道,以直河为界,它将城区划分为东西两半部分。东部有九条箭河,西部有留郎河、玉带河、束带河等,分别形成网络水系。这些河流是在城中直河的基础上先后开挖、疏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排涝通畅。这也形成无锡城独有的格局。既有块形状,又有条形状。西部以块形状为主,兼有条形状;东部则主要是条形状。水都有季节性涨落,因此建筑城墙必须有防洪的功能。清康熙十九年,大水冲塌城墙69丈,三任知县相继修建。

从整个无锡城及河流地形看,无锡城四周被城河之水围绕,城池像一只乌龟蹲在水中,城中直河正好似乌龟的背嵴梁,东城的各箭河及西城的各条支流是乌龟的条状花纹,起到防汛泄排的作用。民国周贻白《无锡景物竹枝词》云:“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是处楼台皆近水,无边风月橹声中。”该词描绘当年城中运河景象。无锡龟背形城墙不仅是外形,确实有着完备的防洪体系,同时又有着蓄水功能。当然其交通功用也是很明显的,明嘉靖前城中直河一直是运漕所经之河,只是明嘉靖倭寇之乱后,运漕才从城东运河(东城河)而过。

山西浑源县城也是龟背形,为了引排水,一条蛇线把县城一分为两。湖南也有类似的县城。

4.与节省材料以及有利防御有关。正方形的城包括的面积最大,中国筑城讲究以最低成本,取得较大的面积,于是正方形成为中国城的传统形制。邻近的苏州是方城,常州则是在方形基础上有不规则的发展。但也有不少是圆的,上海城就是圆的,文化地理学者陈正祥认为,圆形的城墙比较最节省材料,但也可能是因为与防御比较便利有关。城在古代有明显的防御作用。南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七四):“防御外之道 ,莫若设险;制胜之方,莫若因形。重门系析,设险也;高屋建瓴,因形也。”民国地理学者王益崖认为:无锡在“南宋以前,聚落主为子城,而城市之向外扩张者,防御为之也。”

郁有满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转载时有删节】

校对 盛媛媛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投稿,仅代表该原作者观点。NESTIA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其他